食品伙伴网 | 食品有意思 关于我们

“舌尖上”的劳动教育应该怎样开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0-12  来源:《教育家》杂志
核心提示:饮食中出现的问题正严重损害着青少年身体健康,现实呼唤食育进入校园。食育,以食物为载体,培养学生获取与辨别食物的能力、了解食物营养知识、养成科学饮食习惯的教育。从学龄期开始的食育,对青少年形成科学膳食、健康营养的就餐理念,养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食物种类的极大丰富,来自家庭的健康知识和饮食观念已无法满足青少年的成长需要。部分青少年出现盲从、无度、不理性的饮食消费行为,浪费会带来粮食安全隐患,威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不少青少年出现挑食、过度依赖零食、经常饮用高糖饮料等不科学的膳食行为,2022年5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长宫国强在《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发布会上提醒,我国学生营养过剩与营养缺乏并存的问题显著。 
    饮食中出现的问题正严重损害着青少年身体健康,现实呼唤食育进入校园。食育,以食物为载体,培养学生获取与辨别食物的能力、了解食物营养知识、养成科学饮食习惯的教育。从学龄期开始的食育,对青少年形成科学膳食、健康营养的就餐理念,养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食育,劳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
    劳动教育作为我国全面育人的重要一环,具有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等鲜明特征。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劳动课程内容分为3大类别10个任务群,其中“烹饪与营养”“农业生产劳动”均被列为单独的任务群。这表明食育可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在正式进入校园课程体系后发挥综合育人的作用。 
    食育与劳动教育的共通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目标上的一致。劳动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培养正确劳动价值取向、劳动精神面貌和劳动技能水平的重要意义,这与食育所倡导的珍惜粮食、培育学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谋而合。二是教育内容上的契合。劳动教育和食育均包括种植作物、养殖动物、选购食材、烹饪菜肴、餐桌礼仪和餐后清洁等教育内容,并均鼓励学生通过以上方式为亲友提供服务性劳动。而将食育视作劳动教育的切入点具有以下优势—— 
    其一,内容贴近生活。食育课程重在教授中小学生营养健康、种植养殖、食品安全等与现实联系紧密的知识和劳动技能,易被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
    其二,教学形式灵活。在手脑并用的躬身实践中,学生易于积累直接经验、体认正确观念,从而对照自身,建立新观念、养成新行为。
    其三,教学地点多样食堂、厨房、农场、超市等与食物相关的地点,都能成为食育的教学场所,方便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开展课程设计。
    其四,教学评价体系多元。食育课程易于开展课程学习和劳动实践的综合评价,方便对学生的学习和体验全过程进行持续观察、记录、反思,作出发展性评价。 
    劳动教育,食育结合的基本遵循
    依托劳动教育课程开展食育时,食育课程应注重把握劳动教育的特点,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坚持实践性。研究表明,知识与个人生活、具体情境剥离,会使人头脑中产生大量惰性知识。想要真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饮食观,应当坚持劳动教育实践本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机会,以促进学生真实思考的发生。 
    关注长效性。我们希望通过食育对学生的健康产生深远影响,但应当意识到任何观念、行为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开展食育时,可将其中的部分内容或目标进行拆解,转化为简单的日常劳动,帮助学生规划时间周期,鼓励他们通过持之以恒的任务打卡等形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还应当关注教育场域的延伸,做好家校社协同工作,尽可能使学生在家庭、学校中的劳动状态保持一致,有效维持教育效能。 
    注重综合性。今天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食育中所蕴含的内容也应不仅限于劳动。开展食育时应当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加强学科间的纵向联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应用与巩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如在布置食育作业时,倡导学生基于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探究形式,通过项目化学习培养创新思维与能力。 
    全面发力,食育进校园的实施路径
    政府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多方联合推进。食育涉及教育、财政、卫生、文化等多个方面,应由相关部门牵头,系统制定中长期规划与实施方案,明确食育进校园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与实施路径等,明晰各主体的责任,逐步构建多层级、多主体联合共建的体制机制。如以食育为劳动教育的抓手,组织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专家组成专题研究小组,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民族文化与年龄特点等,设立试点学校,制定相关的食育指南。 
    社会层面:开发科普资源,延伸场域价值。突破传统的劳动教育课程形式,联动种植养殖、食品加工、零售等本地区农业及食品相关产业,选择、开发当地特色场地,大力挖掘地方课程资源,建立共享机制,扩增食育示范园区;建立优质的食育资源共享机制,拓宽食育教学场域,构建中小学食育体系,促进劳动教育从点到面的兼顾与均衡。真正实现地方化、特色化发展。 
    学校层面:建设实践基地,因地制宜开课。可利用校园内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烹饪教室、农场园地等;与高校、农场等单位合作,建设具有实用功能的实践基地,培养或聘请有资质的人才开发校本课程。如内蒙古库伦旗蒙古族小学,专门设立了一间食育教室,在这里,学生能够学习制作蒙古族奶茶、牛犊面等民族特色食品,在寓教于乐的体验式活动中,他们不仅学到了营养学知识、传统文化和实践技能,还因共同劳动培养了协同合作、创新思考的能力,食育教室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场所。 
    教师层面:提升综合素质,食育融入课程。一方面,教师自身应主动参加相关培训,不断加强食育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另一方面,应当充分理解劳动教育并非仅限于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育人方式。每位教师都应着眼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在语、数、英、体、美等各学科课堂中积极捕捉食育思想和元素,打造蕴含劳动教育理念的高质食育量课堂。例如,人大附中分校将食育设为特色课程,各科教师参与集体备课,将形成的主题、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课程,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食育。 
    家庭层面:融合家庭教育,家校共创共享。家长群体可通过参与学校讲座、家校活动等方式,循序渐进、长期持续地参与食育课程,升级食育知识。一方面及时更新饮食观念,从家庭饮食习惯、氛围及行动上积极影响孩子,形成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合力,巩固学校食育教学成果;另一方面,孩子在学校或基地学习到某些烹饪与营养知识、劳动技能后,家长可与之讨论,指导其实践,并适当延伸,使家庭食育有途径、有内容、有成果。 
    食育进校园是培育下一代、提高人口素质的必要举措。以系统性、实践性的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将为社会各界协同开展食育打开新思路;以食育为抓手,将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开辟新路径。 

    作者:刘晓洁工作单位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姚慧工作单位系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

  • 1.凡本网所有原始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育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育网”
  • 2.凡本网“来源”处标记“×××××(非食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为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联系方式:电话  18500193189(同微信);QQ  3112742182
 

食育网,作为行业信息交流和推广传播平台,旨在通过汇总行业信息,举办行业活动等,呈现中国食育发展动态。
电话:010-68869850  QQ:3112742182
邮箱:lss@foodmate.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外亮甲店1号恩济西园

  • 食育网公众号

  • 食育网视频号

  • 刘老师 18500193189
    (微信同号)
  •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8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