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 | 食品有意思 关于我们

食物浪费令人痛心!专家:“食育”与“德智体美”同等重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18  来源:科学网  作者:韩扬眉
核心提示:近日,成升魁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强调,在全社会形成以节俭为核心的理性、绿色、营养健康和可持续的消费理念势在必行。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特别及时。食物浪费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只是表面所看到的扔掉了食物,其背后意味着对土地、水等资源环境的无效消耗,以及温室气体额外的大量排放;对辛苦劳作的农民的不尊重;更与勤俭节约的中国传统文化相违背。”从事食物浪费研究多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成升魁在全国大范围调研过程中遇到的桩桩案例、场场情景令他扼腕痛惜。

    成升魁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强调,在全社会形成以节俭为核心的理性、绿色、营养健康和可持续的消费理念势在必行。

    现状:浪费依然严重,粮食安全还很“脆弱”

    自2012年起,成升魁带领团队开始对我国餐饮浪费现象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展开深入调查和研究。

    他们曾对在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四个典型城市的366家餐馆开展消费者及其就餐行为进行大规模调查。统计结果表示,人均食物浪费量约为每餐每人93克,浪费率为12%。根据城市人数和人均食物浪费量推算,中国城市餐饮每年食物浪费总量约为1700~1800 万吨,相当于3000~5000万人口一年的口粮。

    调研还发现,大型餐馆、游客群体、朋友聚会和公务商务消费的食物浪费量更高。

    餐饮浪费的驱动因素各种各样,但“面子”因素较为突出。“在大型餐馆的聚会和公务商务点餐时,往往更加注重‘面子’而不是‘肚子’,根据模型的测算,在每餐每人的食物浪费量中有三分之一是因为‘面子’而浪费的。”成升魁说。

    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大力遏制公款消费、倡导“光盘行动”等,使餐饮浪费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在成升魁看来,大众消费的浪费加剧,尤其是普遍的名目繁多的“事件性消费”,比如,各类聚会,以及婚丧、生日、满月等宴会中的食物浪费,以及中小学、大学校园的食物浪费,让人担忧。

    此外,近年来,网络上大肆兴起了“大胃王”“吃货比赛”,有的为博取眼球甚至边吃边吐,造成食物大量浪费。“这是一种畸形扭曲的消费现象,尤其对年轻一代来说,是消费的误导,最让人忧心的是把浪费食物作为普遍的生活习惯,甚至把浪费食物作为一种时尚。”成升魁批判道。他建议,“网络直播平台必须有严格监管,不能让不健康、不理性、不文明甚至非常粗俗的食物消费方式大行其道!”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体制改革、政策、科技等“十八般武艺”,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基础上生产出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的农产品,极大满足了人们对食物的巨大需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全国粮食总产量持续稳定在6.5亿吨以上。

    “我们粮食富足了,但我们的粮食安全是‘脆弱性的安全’。”成升魁解释,粮食的连年增产丰收,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牺牲资源环境的基础之上,我们是拿资源环境换来的粮食,“食物丰富不能成为浪费的理由。”

    行动:“到了该立法的时候了”

    成升魁团队的研究还发现,中小学校园食物浪费问题更值得关注。调研结果显示:某大型城市中小学生的食物浪费量明显高于城市餐饮业成人浪费的的平均水平。在各种供餐方式中,盒饭食物浪费最为严重。

    成长于食物匮乏年代的成升魁,看到如今青少年严重的浪费更为痛心。他表示,究其根源,在于青少年不良的饮食习惯和食育教育的缺失。

    事实上,食物浪费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已然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成升魁指出,浪费的食物在生产、运输、加工、烹饪过程中付出了资源、环境、经济代价;食物浪费带来了大量的餐厨垃圾;过量饮食还威胁人类健康,带来如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问题。更重要的是,食物浪费折射出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内涵。“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从每人的一日三餐做起。”

    他还表示,不浪费还意味着饮食要营养健康,“当下兴起的夜经济,也是一种不健康的饮食方式。此外,目前我国疫情得到遏制后经济快速恢复,各种刺激消费、鼓励消费的呼声四起,但全社会一定要清醒,我们鼓励消费,但一定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之上。”

    遏制餐饮浪费,一方面需要个人自我约束,消费者要树立科学、适度和绿色的消费理念。同时,国家也需实施更有力地“硬”举措。

    在成升魁看来,如今已经到了对食物浪费立法的阶段了,通过法律手段强化制约,建立长效机制,刻不容缓。不过,我国各地饮食文化、消费习惯等差异巨大,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适合各地饮食文化和消费习惯的止食物浪费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不可一刀切,过于生硬。

    食物浪费如此严峻,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下才算不浪费?

    成升魁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表示,在中国餐饮文化背景下,不能简单地把剩余食物等同于浪费食物,可能存在“合理浪费率”或“可接受浪费率”的问题。但关键是如何处理好这些“可以接受的浪费”的食物。

    “食物浪费的形成及原因多样复杂,要求每个人都吃得一点不剩也并不现实,重要的是要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在全社会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逐渐地让避免浪费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成升魁说。

    “食育”:健康饮食从小学起

    “吃”,并不是一件小事,需要开展“食育”教育。2018年7月,在中科院农办支持下,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晓洁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营养健康所宗耕研究员联合牵头组织“中科院食育研究团队”,在全国若干地区中小学校开展了一系列“食育”活动。

    刘晓洁告诉《中国科学报》,“食育”就是系统性的饮食知识和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旨在培养公众获取与辨别食物、了解食物营养知识、养成科学饮食习惯,并以具体食物为载体进行道德、文化、营养科学、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引导与培养。

    “要把‘食育’放在与‘德智体美’同等重要的地位。”刘晓洁说。

    的确,就食物浪费带来的影响和代价而言,开展食育教育,不仅在于节约粮食、改善居民健康,以及其它食物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更在于通过实现可持续消费缓解对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从而有利于人类社会长期繁荣和发展。

    “食育可面向各年龄段和不同人群,尤其对于行为和习惯养成的儿童群体来说,要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食育行动,以实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饮食文化,满足儿童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目标。”刘晓洁说。

    近两年,食育研究团队通过自主研发教材、开展教师专题培训、构建开放式教学研讨平台、提供多种途径的科学、系统的知识保障等措施,在多地进行食育调研,还在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打造了食育扶贫试验区。

    “贫困地区的孩子膳食也面临着新问题,比如,孩子们有一些零花钱,会花在买更多的零食饮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食物浪费、肥胖和消瘦(营养不足)问题也都存在,值得关注。”刘晓洁说。
 

声明:

  • 1.凡本网所有原始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育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育网”
  • 2.凡本网“来源”处标记“×××××(非食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为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联系方式:电话  18500193189(同微信);QQ  3112742182
 

食育网,作为行业信息交流和推广传播平台,旨在通过汇总行业信息,举办行业活动等,呈现中国食育发展动态。
电话:010-68869850  QQ:3112742182
邮箱:lss@foodmate.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外亮甲店1号恩济西园

  • 食育网公众号

  • 食育网视频号

  • 刘老师 18500193189
    (微信同号)
  •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8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