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物是每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在纠结该给孩子吃什么,为了让娃爱上吃饭想尽一切办法。其实,我们与食物并非只是提供和获得能量的关系,真正的食育不仅是怎样吃得营养、健康,更重要的是通过食育来培养孩子成长中的各种能力。食育是“人生第一起跑线”。 当咬下一口食物,我们得到了什么?是身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还是美味所带来的愉悦和满足感?实际上,一日三餐不只蕴含酸甜苦辣。食物的千变万化,还可以让孩子明白许多道理。
掌握方法 | “食”上其实无难事
首先,想和大家分享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很多大人都非常苦恼,孩子不爱吃水果、蔬菜怎么办?如果采取哄骗或是追着喂食的方式,孩子只会觉得吃水果是“别人的事”,效果其实并不好。聪明的家长则会讲策略。
第一招:欲擒故纵 我们都说“抢着吃更香”。记得在女儿若汐小时候,孩子妈妈总想让她多吃水果,而我不声不响地拿起一个苹果,在若汐面前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同时用余光瞄着孩子的反应:若汐果然非常“不爽”,凭什么只有你能吃?我也要!——就在这种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孩子把吃水果当成了自己的事,因而吃得“很积极”。
第二招:激发兴趣 如果有一天孩子对你说:爸爸,我要剥橙子,你会怎么做?相信大多数家长的反应是先阻止孩子,然后亲自动手,将剥好的水果拿给小朋友。这相当于剥夺了孩子习得新技能的机会。我的做法是,带女儿一起探索各种剥橙子“神器”,并让她尝试自己动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对水果产生了兴趣,更锻炼了自理能力。
换个思路 | “食”微也能知著
掌握方法 | “食”上其实无难事
首先,想和大家分享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很多大人都非常苦恼,孩子不爱吃水果、蔬菜怎么办?如果采取哄骗或是追着喂食的方式,孩子只会觉得吃水果是“别人的事”,效果其实并不好。聪明的家长则会讲策略。
第一招:欲擒故纵 我们都说“抢着吃更香”。记得在女儿若汐小时候,孩子妈妈总想让她多吃水果,而我不声不响地拿起一个苹果,在若汐面前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同时用余光瞄着孩子的反应:若汐果然非常“不爽”,凭什么只有你能吃?我也要!——就在这种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孩子把吃水果当成了自己的事,因而吃得“很积极”。
第二招:激发兴趣 如果有一天孩子对你说:爸爸,我要剥橙子,你会怎么做?相信大多数家长的反应是先阻止孩子,然后亲自动手,将剥好的水果拿给小朋友。这相当于剥夺了孩子习得新技能的机会。我的做法是,带女儿一起探索各种剥橙子“神器”,并让她尝试自己动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对水果产生了兴趣,更锻炼了自理能力。
换个思路 | “食”微也能知著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从食物中获得答案,在食育中找到方向。
培养自控力 小朋友爱吃糖进而长龋齿的问题,困扰着很多家庭。为了让女儿从小养成好习惯,我特意带她去了儿童口腔医院,在看到其他孩子“惨不忍睹”的龋齿状态后,若汐心中就有了不能吃太多糖的概念。加上每学期的牙齿涂氟和口腔检查,女儿对糖果有了一定的自控力。即便给她买糖,孩子也知道每天最多吃一颗,绝不超量。
孩子在面对自己喜爱的食物时,怎样做到克制?这需要我们在食育中一点一滴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培养决断力 若汐4岁时,有一次全家一起去超市。那天我告诉孩子,可以从货架上选三样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第一次面对选择的若汐难以取舍,挑了一大筐好吃的。我看着表说:“宝贝,给你10秒挑出自己最喜欢的,超过10秒就什么都没啦!1、2、3……”发现我动真格了,孩子很快做出决定,迅速选出了三样最爱的食物,做完决定后既不纠结也不纠缠,乖乖地排队付款。
很多人都有“选择恐惧症”,这其实与缺乏决断力有关。不想成为优柔寡断的人,也可以通过食育来培养。
培养探究能力 为了让孩子获得充足、全面的营养,若汐妈妈每天都会做鸡蛋给她吃。但天天如此,孩子早就“吃腻了”。这天我灵机一动,问道:“宝贝,要不要试着自己煮鸡蛋?”若汐立刻来了精神,踩着小板凳打开冰箱,发现家里不仅有鸡蛋,还有一个大鹅蛋。我一步步教她怎么打开燃气灶、锅里放多少水,让孩子看需要煮多长时间,为什么个儿大的鹅蛋比鸡蛋煮的时间更长……一番操作下来,若汐不仅增加了煮蛋的本领,也明白了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对比观察,这不也是一堂很好的实践课吗?
对孩子开放厨房,可以从小帮厨做起。在安全的前提下,孩子的任何尝试都是一种锻炼。
适当品尝“苦果” “我还要吃!”当听到孩子这样说,有些大人会摆事实、讲道理;好说话的家长可能在孩子的再三坚持下妥协;碰到脾气急的家长,甚至会开启一场“家庭大战”。那么,我是怎么做的呢?
有一次,若汐抱着半个大西瓜不撒手。哪怕告诉她吃这么多西瓜对身体不好,她还是一口接一口,吃得小肚子都鼓了起来。无奈,我只得“静观其变”,等待女儿“自食其果”。果然,当晚若汐的肚子开始不舒服,特别后悔没听我的话。经过这件事,孩子明白了再好吃的东西也要适量。
有的时候,品味“苦果”也是一种成长。在食育中,孩子明白了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多懂一点 | 做个识“食”务的家长
培养自控力 小朋友爱吃糖进而长龋齿的问题,困扰着很多家庭。为了让女儿从小养成好习惯,我特意带她去了儿童口腔医院,在看到其他孩子“惨不忍睹”的龋齿状态后,若汐心中就有了不能吃太多糖的概念。加上每学期的牙齿涂氟和口腔检查,女儿对糖果有了一定的自控力。即便给她买糖,孩子也知道每天最多吃一颗,绝不超量。
孩子在面对自己喜爱的食物时,怎样做到克制?这需要我们在食育中一点一滴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培养决断力 若汐4岁时,有一次全家一起去超市。那天我告诉孩子,可以从货架上选三样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第一次面对选择的若汐难以取舍,挑了一大筐好吃的。我看着表说:“宝贝,给你10秒挑出自己最喜欢的,超过10秒就什么都没啦!1、2、3……”发现我动真格了,孩子很快做出决定,迅速选出了三样最爱的食物,做完决定后既不纠结也不纠缠,乖乖地排队付款。
很多人都有“选择恐惧症”,这其实与缺乏决断力有关。不想成为优柔寡断的人,也可以通过食育来培养。
培养探究能力 为了让孩子获得充足、全面的营养,若汐妈妈每天都会做鸡蛋给她吃。但天天如此,孩子早就“吃腻了”。这天我灵机一动,问道:“宝贝,要不要试着自己煮鸡蛋?”若汐立刻来了精神,踩着小板凳打开冰箱,发现家里不仅有鸡蛋,还有一个大鹅蛋。我一步步教她怎么打开燃气灶、锅里放多少水,让孩子看需要煮多长时间,为什么个儿大的鹅蛋比鸡蛋煮的时间更长……一番操作下来,若汐不仅增加了煮蛋的本领,也明白了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对比观察,这不也是一堂很好的实践课吗?
对孩子开放厨房,可以从小帮厨做起。在安全的前提下,孩子的任何尝试都是一种锻炼。
适当品尝“苦果” “我还要吃!”当听到孩子这样说,有些大人会摆事实、讲道理;好说话的家长可能在孩子的再三坚持下妥协;碰到脾气急的家长,甚至会开启一场“家庭大战”。那么,我是怎么做的呢?
有一次,若汐抱着半个大西瓜不撒手。哪怕告诉她吃这么多西瓜对身体不好,她还是一口接一口,吃得小肚子都鼓了起来。无奈,我只得“静观其变”,等待女儿“自食其果”。果然,当晚若汐的肚子开始不舒服,特别后悔没听我的话。经过这件事,孩子明白了再好吃的东西也要适量。
有的时候,品味“苦果”也是一种成长。在食育中,孩子明白了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多懂一点 | 做个识“食”务的家长
有句话说,100%的父母都爱孩子,但只有10%的父母会爱孩子。
在营养科门诊,曾遇到过许多“过度爱”或是“爱错方式”的家庭。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家长把娃的吃饭问题当作家里的头等大事,一日三餐或是追在孩子身后喂饭,或是严格控制其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对食物过分焦虑;还有的家长“严防死守”,不许孩子踏进厨房半步,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孩子的安全,但也剥夺了他们对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感知和探索世界的过程。
久而久之,孩子对吃饭这件事彻底丧失兴趣。长期由家长代劳的缺点也逐渐显现:一是营养跟不上,孩子的身材矮小、偏瘦,不利于生长发育;二是孩子已经习惯了凡事都由家长来解决,自理能力差,甚至会以自我为中心。
家长需要注意,均衡比摄入重要,而习惯比均衡更重要。我们既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又要引导他们珍惜食物、合理膳食。通过食育,培养自控力、自理力、决断力等,让家里的这颗小苗逐渐成长为健康又快乐,正直且善良的人。(撰文: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营养科 赵长海教授)
在营养科门诊,曾遇到过许多“过度爱”或是“爱错方式”的家庭。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家长把娃的吃饭问题当作家里的头等大事,一日三餐或是追在孩子身后喂饭,或是严格控制其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对食物过分焦虑;还有的家长“严防死守”,不许孩子踏进厨房半步,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孩子的安全,但也剥夺了他们对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感知和探索世界的过程。
久而久之,孩子对吃饭这件事彻底丧失兴趣。长期由家长代劳的缺点也逐渐显现:一是营养跟不上,孩子的身材矮小、偏瘦,不利于生长发育;二是孩子已经习惯了凡事都由家长来解决,自理能力差,甚至会以自我为中心。
家长需要注意,均衡比摄入重要,而习惯比均衡更重要。我们既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又要引导他们珍惜食物、合理膳食。通过食育,培养自控力、自理力、决断力等,让家里的这颗小苗逐渐成长为健康又快乐,正直且善良的人。(撰文: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营养科 赵长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