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 | 食品有意思 关于我们

教育部印发指南,推动节日习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2-07  来源:教育部
核心提示:近日,教育部制定并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导中小学课程教材系统、全面落实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近日,教育部制定并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导中小学课程教材系统、全面落实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遴选蕴含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载体形式,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强调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形成“3+2+N”全科覆盖。《指南》重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的问题,强化顶层设计。
    跟随食育网,一起看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主要内容吧。
    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制定本指南。
    一、重要意义
    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强化经典意识。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突出传统文化素材的经典性。结合时代要求,衔接古今,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促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充分考虑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特点,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实际,确定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以及具体学习内容、载体形式,区分层次、突出重点,体现学习进阶,内容和形式适宜,容量适中。
    (三)结合学科特点,注重有机融入。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科具体主题、单元、模块等,融入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载体形式。
    (四)坚持整体设计,科学合理布局。贯通中小学各学段,使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统筹各学科,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全覆盖,形成纵向有机衔接、横向协同配合的格局。
    三、总体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的育人立意更加精准鲜明,布局安排更加系统完整,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呈现方式更加丰富生动。课程教材在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增强社会关爱、提升人格修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显著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四、主题内容
    中小学课程教材主要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一)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二)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五、载体形式
    中小学课程教材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形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典篇目。主要指以文献方式存在的传世作品。如文学、历史的名著名篇,科学典籍,作为欣赏对象的经典艺术作品等。
    (二)人文典故。主要指经过历史检验、被人们公认、有特定内涵的人、事、言。如历史人物和故事,神话、传说,寓言、名言名句等。
    (三)基本常识。主要指在传统社会形成的且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基本知识,如时令节气、称谓礼仪、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
    (四)科技成就。主要指古代人民在科学探索、技术发明方面的突出贡献,如四大发明、都江堰工程、传统医药等。
    (五)艺术与特色技能。主要指民族性、地域性特征非常鲜明的技能、技巧与艺术。包括以满足精神生活需要为主的技能、技艺,如书法、音乐、舞蹈、戏曲等;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技能、技巧,如烹饪、刺绣、剪纸、雕刻等;以身体运动能力为主的技能、技巧,如传统体育、武术、杂技、游艺等。 
    (六)其他文化遗产。主要指前述五种形式以外的传统文化遗存,如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和艺术品、文献、手稿、服饰等可移动文物。
    六、学段要求
    (一)小学阶段。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为重点,由启蒙教育入手,介绍中华民族重要历史人物、传统节日、节气与风俗、发明发现、特色技艺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培养学习兴趣。通过识字写字、诵读诗文、听闻典故、亲近先贤、关注习俗等学习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养成孝老敬亲、礼貌待人,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等传统美德,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
    (二)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比较系统地介绍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灿烂文化的历史及伟大成就,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悠久历史及其对世界的意义,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通过临摹名家书法、阅读经典文献、了解历史线索、欣赏传统艺术、参与礼仪活动等学习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初步体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修齐治平、革故鼎新、实事求是等中华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尊重各民族传统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和践行能力为重点,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渊源及重要学术、艺术流派等,使学生在与世界文化的比较中,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华文化,领悟民族独特智慧,更加理性地看待外部世界,坚定文化自信。在文化传承的同时,进行文化创新。通过阅读观看经典作品、文化考察与专题研究等学习活动设计,培养学生严于律己、自强不息、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使学生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七、学科安排
    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3+2+N”全科覆盖。
   (一)语文
   语文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要全面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引导学生理解和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情怀、中华精神、荣辱观念,提高审美情趣,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古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格言警句、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
    (二)历史
    历史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系统、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领悟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主要载体为遗迹文物、神话传说、事件人物、典章制度、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等。
    (三)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
    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要注重传承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伦理和风尚,养成恪守诚信、严于律己、敢于担当等优秀品质,培养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主要载体为相关格言、人物、故事、民俗、文物图片等。
    (四)艺术
    艺术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中反映出来的中华民族独特的表现方式、艺术特征、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形成系统认识,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与人文素养,坚定中华文化立场,提升文化艺术传承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主要载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典艺术作品,具体包括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戏曲)、曲艺、美术、书法,以及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画、影视作品等;二是特色技艺,具体包括年画、剪纸、泥人、刺绣、皮影戏、木偶戏、服饰等适合进入学校教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五)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对于帮助学生强身健体、涵养情趣,促进健康行为习惯养成和身心和谐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主要载体形式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如抽陀螺、跳房子、踢毽子、滚铁环、抖空竹、舞龙、舞狮、荡秋千、踩高跷、竹竿舞等)、武术、中国式摔跤、跳绳、毽球、珍珠球、赛龙舟、传统健身功法(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和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等。
    (六)其他
    数学、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选择有关学科领域典籍、人物故事、基本常识、成就、文化遗存等,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感悟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八、组织实施
    (一)加强专业指导。组建以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教育的专家为主的指导组,加强统筹、指导,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的合理性、准确性与系统性。
    (二)研制实施细则。分学科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国家课程教材实施细则,从本学科育人定位出发,明确本学科各学段具体内容、载体形式等,充分发挥各学科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作用。持续开展体验活动、主题活动,强化学生实践体认。建立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地方课程教材实施细则,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三)加强培训把关。组织开展编写、审查团队专题培训,加强对各学科课程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情况的审查把关,确保总体工作目标的达成。加强面向全体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附件下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声明:

  • 1.凡本网所有原始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育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育网”
  • 2.凡本网“来源”处标记“×××××(非食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为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联系方式:电话  18500193189(同微信);QQ  3112742182
 

食育网,作为行业信息交流和推广传播平台,旨在通过汇总行业信息,举办行业活动等,呈现中国食育发展动态。
电话:010-68869850  QQ:3112742182
邮箱:lss@foodmate.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外亮甲店1号恩济西园

  • 食育网公众号

  • 食育网视频号

  • 刘老师 18500193189
    (微信同号)
  •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8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