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 | 食品有意思 关于我们

第五届良食峰会之食物教育分论坛回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0-10  来源:何以为食
核心提示:近日,第五届良食峰会食物教育论坛在线上顺利召开,此次论坛包括三大板块,主要分享了嘉宾和观众分别从食物角度和教育角度贡献对可持续食物教育的思考和实践。
    经过两天硕果累累的演讲和讨论,第五届良食峰会于2021年9月12日上午9点迎来了最后一个分论坛:食物教育论坛。
微信图片_20211011151928
    UNFSS-AT2 中国行动平台食物教育网络的执行秘书长崔雪女士作为论坛主持人,介绍了本次论坛三大板块及其核心主题,邀请并感谢嘉宾和观众分别从食物角度和教育角度贡献对可持续食物教育的思考和实践。
微信图片_20211011152051
UNFSS-AT2 中国行动平台食物教育网络执行秘书长 崔雪女士

    一、主旨演讲

    峰会主办方代表良食基金执行长侯兵女士首先发言,侯兵女士回顾了良食基金的发展史与行动理念:秉承着“植物领先”、“动物福利”、“健康饮食”和“提升知食力”的态度,通过公众传播、研究教育、商业参与和公共政策四大途径,为“同一世界,同一健康”的愿景努力着。良食基金和 UNFSS-AT2 中国行动平台食物教育网络,愿意尽最大的力量,支持和推动国内可持续食物教育的发展。

微信图片_20211011152055
良食基金执行长 侯兵女士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宜居未来中心”高级项目官员 Becky Ramsing 从“教育”的定义切入,详谈通过教育推动食物系统变革的必要性:放眼全球,就会发现当下的食物问题,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疾病肆发都一环扣一环紧密相连,这些需要更多的公众了解并采取行动。
    接下来,Becky 介绍了食物教育的实践路径:首先要给人以启发,将知识和反馈都融入教育中,让食物教育更加场景化和生活化。谈到星球健康饮食的具体实践,Becky 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价值观的养成,比如在校园食堂中引入“蔬适周一”,结合社区和地方机构双管齐下,让植物性饮食成为人们更好的选择。
微信图片_20211011152058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宜居未来中心”
高级项目官员  Becky Ramsing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晓洁博士给论坛带来了关于国内食育发展战略的思考。未来食物教育需要从四个维度处理好十大关系,其中四个维度包括:主体、空间、时间和行动;十大关系中值得注意的是,处理好人与食物、学校与家庭、传承与开放等,以科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食育体系化、规范化发展。建国以来,中国的贫困儿童饮食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但其他问题也开始浮现,比如由于肉类摄入过量,缺乏运动等原因导致的肥胖和营养不均衡。
    光填饱肚子是不够的,更需要吃得均衡。刘晓洁博士的团队与九阳公益基金等社会力量合作,开创了多个食物教育试点。由专家输出前沿理论,一线教师教研和带领,共同为学生上课,增强对当地当季饮食文化、传统习俗的认知,也带孩子们亲身体验食物从种植到烹饪、从土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
微信图片_2021101115210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晓洁博士
    为了迎接即将举行的第一届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UNFSS-AT2食物教育网络,发起了征集国内可持续食物教育活动素材行动,制作成中国可持续食物教育宣传片,递交到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家学校、幼儿园、机构和青年团体等组织和个人,贡献了自己的素材,这段宣传片也在本次食物教育论坛上首次展示。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可持续食物教育实践。
    中国儿童中心儿童健康与营养研究中心主任夏蕊女士进行了以“启迪饮食智慧,开创健康未来”为主题的发言,介绍了中国儿童中心的食育实践。

    食育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研究中心打造的食理、食安、食源和食节四部曲课程带孩子从种植到收获食物,再到制作和品尝少油盐糖的佳肴,最后再通过运动消耗食物,亲身体会食物的来之不易和归之自然。这样可感、可知、可参与、可体验的课程潜移默化帮助孩子树立了对自身健康和生态环境都有益的价值观。
微信图片_20211011152111
中国儿童中心儿童健康与营养研究中心主任 夏蕊女士
    哈佛大学可持续办公室高级项目经理 David Havelick 介绍了哈佛大学推广可持续饮食的经验:哈佛的12座学院独立运作,但在制定可持续饮食计划时大家依旧能各出其力,组建跨学科的团队。
    哈佛不仅与外包供应商有频繁交流,对内也会招募学生亲自在当地农场考察和实操,将校外的知识带回校内的餐厅,广为传播。有趣的是,学校采用贴环保标签的方式让选择每种食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一目了然,比如说蔬菜就贴绿色,而红肉就贴红色,各自象征环保等级的高低。这样的方法还有更多创新,哈佛也希望能启发到世界其它高校和机构。

微信图片_20211011152114
哈佛大学可持续办公室高级项目经理  David Havelick 先生
    随后,“蔬适周一”中国区总协调人刘伟先生为大家讲述“蔬适周一”在中国成立项目组后如何把国外成熟经验和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从校餐、团餐、餐厅饮食改善计划开始,为不同的伙伴提供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支持,从而推动更多中国的餐饮机构加入“蔬适周一”大家庭。
微信图片_20211011152118
“蔬适周一”中国区总协调人 刘伟先生
    九阳公益基金会食育项目经理刘璐女士也为大家开启了新思路。九阳公益基金会成立的“食育工坊”项目以烹饪为载体,在各地校园打造一个个特色厨房,在其中,孩子们更愿意自发、独立地思考健康食物之美,回到家与家长分享后也能实现小手拉大手的目标。
    总的来说,教育并非局限于课堂,孩子未来成人,去各行各业找工作,去积极影响身边的人,这时如果他们能有一个健康的食物观,那么社会的饮食氛围也会更加健康。
微信图片_20211011152121
九阳公益基金会食育项目经理 刘璐女士
    在可持续食物教育体系中,青少年既是教育的接受者,也是食物行动的重要参与者。清华附中国际学校的校园可持续食物行动——MMVW(Meatless Monday Veggie Wednesday Program),将可持续食物教育与培养世界公民的目标相结合,鼓励学生们在校内进行的创变。
    MMVW 由14名清华附中国际学校的高中生组成,希望通过推广更加环保的植物性饮食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免受过度肉类生产、森林砍伐、资源浪费所造成的危害。
    MMVW鼓励大家在生活中更多地尝试植物性饮食,在每周一、周三素食。同时他们也与学校餐厅多次沟通,尝试设立素食窗口,让每个人都能享有一个健康、环保、营养的素食选择。此外,MMVW也积极和学校其他不同的可持续项目合作,力图构建一个学生项目之间互帮互助的网络。

微信图片_20211011152124
清华附中国际学校执行校长 张文颖女士
清华附中国际学校11年级在校生 MMVW 项目发起人李登元同学

    二、线上公开课
    在食物教育论坛的第二个版块中,来自不同机构的四位深耕食物教育的一线工作者,为大家带来了四节可持续食物教育主题的公开课,让观众们在论坛现场体验食物教育的魅力。
    第一堂《当项目式学习遇上鸡头米》由上海绿色光年环保服务中心副秘书长谢楠楠女士主讲。她分享,与其不让孩子吃什么,不如用提问的方式教育他们为什么某些食物比其它食物更健康,提问也可以涉及文化和民俗风情,以增趣味性。
    在她的课程设计中,12位同学用采访的形式与鸡头米种植户、剥米皮的人、运输的人、餐馆和中药铺以及糕点铺、消费者深入交流。通过对鸡头米的项目式学习,参与者们不仅陪着一粒鸡头米走过了一生,也了解了食物系统中的不同环节和其中包含的知识、智慧和劳动。
微信图片_20211011152128
上海绿色光年环保服务中心副秘书长 谢楠楠女士
    第二堂,南京朴育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敏先生带大家体验《神奇的校园堆肥》。
    在堆肥项目中,学校一角被改造成食物花园,所有厨余和植物残枝放在里面,覆土引蚯,栽种花卉,美观又环保。因为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到循环再用的过程中来,他们慢慢就会养成终身的习惯,这是迈向零废弃、零污染的第一步。

微信图片_20211011152131
南京朴育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张敏先生
    第三堂《碗里能看见地球》,是由“松鼠妈妈聊食育”创始人刘凡女士带来的一场与自然对话的盛宴。
    刘凡女士的理念之一是成人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孩子的周围都是成人,成人也应该学习食育,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
    在课程中,刘女士谈到一座感恩之塔:我们作为人类,吃得最杂,站在塔顶,但这也正代表我们应该感恩的生命最多。食物是一种媒介历史、文化、社会、未来,都在小小一碗饭菜中。

微信图片_20211011152134
“松鼠妈妈聊食育”创始人 刘凡女士
    开动食验室创始人、乡里共生联合创始人陈小龙先生带来第四堂——《茶见自然,见茶见己见自然》。
    华夏,茶之大国也,香苦四季,皆宜品茶。在课程中,小龙老师问到,是人随茶走还是茶随人走呢?其实不需要特定的答案,因为见茶见己见自然,已是人茶最和谐的相处模式了。茶于各时节生长有别,而茶艺依人依树能诞生独到的茶味,五感之上,茶让人品出品行与思想,用这品行与思想感化更多的人。这正是对“茶生于自然,人亦生于自然”的最好诠释。

微信图片_20211011152138
开动食验室创始人、乡里共生联合创始人 陈小龙先生

    三、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由UNFSS-AT2食物教育网络副秘书长倪欢女士担任主持人。
    邀请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黄琼女士,道禾教育创始人、台湾实验教育联盟理事长曾国俊先生,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协会互联网以及跨学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姚峰女士,杭州“食话”创始人吴敏女士。
    圆桌讨论的议题围绕“如何搭建推动可持续食物系统发展的全国性食物教育网络”展开,主持人和嘉宾在50分钟的时间里进行了高质量的精彩对话。
    第一轮对话围绕“食物教育的受众方”展开。
    黄琼老师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域的长期观察和思考发现,食物是非常好的教育载体,因为它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食育的受众方实为全人类,而且不仅是现在这一批人,更有未来的人。想要实现真正的“永续”,一定要有一个传承的环节。
    曾国俊老师表示,从根本上改良生活,就需要改良食物的家——土壤。几十年前,人们看似吃得不如今天好,但那时的土壤却远比当今有机、自然。现在拎一批土能测出50多种工业元素,在这样的环境下种出的食物,虽是外表无差甚至更好看,质量却是急转直下。
    所以要谈食育的受众,便一定要涉及到青年人,带领他们一起改良土壤,然后分享经验给社区,给同学朋友,最终给家庭。如果每个家庭都能意识到问题的话,那社会自然也就意识到了。
    姚峰老师提到,如今的食育呈现“三多一少”的趋势:参与人数多,相关课程多,口号理念多,但是深度却明显不够。食物和生活紧密相连,应该鼓励大家积极创新。比如,屋顶绿化和花园,利用校园一角开展相关项目,增强跨学科的教育,都是不错的主意。
    吴敏老师则从媒体人的角度剖析了多方利益。作为研发者,考虑的可能是对大众的吸引力;作为资助方,考虑的可能是投入成本的问题;作为消费者,考虑的可能又是另外不同的方面。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丑食派对”:顾客关心食物的颜值,那么就让体验者现场参观那些外表不好看的食物如何被厨师制成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以这样的方式,顾客打破了原有的偏见,厨师挑战了新的配方,派对举办方也能增加曝光率,引起更多人关注可持续饮食的话题。
    嘉宾们的见解很能体现食物领域的跨界和多样性,着实令人振奋不已。有了第一轮圆桌的铺垫,第二轮的对话便直奔“如何实际搭建教育体系”的主题。
    说起食育体系,黄琼老师思路清晰:第一是“食育食育,自然得育人”。第二是少说教,多实践,。第三是得遵科学,莫走极端,积极教学。最后则是得有开放的心态,向各行各界学习,而不是局限于学校的范围。
    曾国俊老师建议:要搭建有效的体系,家庭的改变是个重要的环节。孩子若是能有更多机会去实践,更多平台和媒介去分享(比如纪录片,影片,杂志等),他们积极性提高,就更容易带动整个家庭投入到实践中。
    吴敏老师走到农田边上与大家分享:聆听诉求是第一步,有了聆听,对方才有了动力。接下来还要结合时下潮流的议题,比如说最近的双碳双减政策。一个办法是,政策一出便以短视频的方式向大众普及,在其中加入对可持续发展饮食的见解,这样就能更快更多更深地影响社会各界。
    接下来,嘉宾们就当下“双减政策”对食物教育网络搭建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黄老师表示了自己的关切:通常,大家会因为食育不是考试科目,觉得与自己无关就不重视,所以食育一定要走出校园的范围,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一些课后活动,地方政府出台方针等等。也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分担人力、资金成本和压力。
    曾老师再次强调做食物教育,追求的是“求难、求慢、求拙、求少,少则得,多则惑”。中国的地大物博应该好好地利用起来,每一寸土壤都会呼吸,教育工作者带领大众去跟土壤产生沟通和连结,从中收获的喜悦会鼓舞学生们看到生命循环和食物的滋养,进而滋养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吴老师建议,食育工作者不必单打独斗,聚集起来,相互学习相互建议,才能让可持续发展的议题扩展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再者,一定要努力促进地方政府的了解,争取支持与协作,每一个地方做好了,那中国这个大家庭自然会更好。第三则是影响辐射力和成本的平衡。最好的平衡之法便是带动社群和广大志愿者,用现代数字科技省时省力又精准快地传播信息,唤醒更多的可持续传承人。
    三轮对话之后,嘉宾们用三个金句为圆桌讨论画上完美的句号:
    食育一定要唤醒更多参与者。——黄琼
    食物“永续”不是推出来,喊出来,而是真实快乐地活出来。——曾国俊
    以食物为载体,以文化为核心。尊重自然,和谐永续。——吴敏
    至此,为期两天半的第五届良食峰会到此正式结束。本届峰会是食物教育论坛的首次公开亮相,能够点燃如此有趣的交流,实为峰会落下了完美的终章。
    食物教育论坛结束了,但推动国内可持续食物教育的征程刚刚开始,祝愿所有践行可持续食物理念的同路伙伴,难行能行,期待食物教育播撒的每一颗种子在未来都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微信图片_20211011153435
 
微信图片_20211011152217
 

声明:

  • 1.凡本网所有原始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育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育网”
  • 2.凡本网“来源”处标记“×××××(非食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为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联系方式:电话  18500193189(同微信);QQ  3112742182
 

食育网,作为行业信息交流和推广传播平台,旨在通过汇总行业信息,举办行业活动等,呈现中国食育发展动态。
电话:010-68869850  QQ:3112742182
邮箱:lss@foodmate.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外亮甲店1号恩济西园

  • 食育网公众号

  • 食育网视频号

  • 刘老师 18500193189
    (微信同号)
  •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8号

    Baidu
    map